中國保險網2月3日訊 作為海航集團重要的保險領地,渤海人壽保險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渤海人壽”)的一舉一動也備受關注。自保險業開始轉型以來,一些壽險公司面臨著調整產品結構和業務模式的問題。渤海人壽也不例外。
近日,渤海人壽披露的2020年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去年四季度,該公司實現保險業務收入19.38億元,實現凈利潤-8.28億元。若結合去年前三個季度的數據來看,2020年全年,該公司實現保險業務收入89.4億元,同比增長45%,實現凈利潤-18.59億元,同比虧損幅度擴大33%。
保險公司的轉型主要體現在保費規模和業務結構上。簡單來說,就是原始保費收入的增長反映了保險公司新的業務價值。然而渤海人壽轉型并不順利。對比數據發現,渤海人壽市場份額下降主要是由于投保人投資基金新增賠付大幅下降,而原保費收入僅略有增加。通過分析具體原因,我們可以發現,主要原因是后續新產品跟不上補充保單持有人儲蓄和投資資金減少造成的空缺。因此,整體規模溢價下降了近一半。渤海人壽表示,規模保費下降主要是因為公司積極追求產品轉型和業務結構優化,但顯然轉型效果并不好。
眾所周知,海航集團擁有完善的產業鏈和眾多企業。在考慮收購和投資時,會密切關注其業務與其現有產業鏈的匹配程度,是否能夠通過行業與企業的融合實現資源共享,為投資者、股東和社會創造更高的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所以渤海人壽能否快速成長,取決于自身的快速發展。所謂英雄不問出處,不管是草根出身還是HNA背景,準備完成增資的渤海人壽注定要走一條前人無法復制的路。
其實渤海人壽長期被投資拖累,“包袱”可能主要來自“海航系”。2019年,渤海人壽虧損13.95億元,主要是對業務配置的部分產品的投資。一些參與債務償還的民營企業采取了激進的擴張策略,疊加金融去杠桿等外部因素,導致流動性風險嚴重,并將逾期違約集中在相關項目上,導致投資項目虧損。計提減值準備后,形成約13.11億元的損失。渤海人壽介紹,年度盈利能力的關鍵取決于風險項目是否得到妥善解決,并將積極推進資產抵債、法律訴訟等相關工作,最大限度地減少相關風險資產對公司利潤的影響。在資產配置方面,我們將繼續堅持年初制定的資產配置計劃,穩步有序地開展投資工作。
渤海人壽目前處于壽險的早期虧損期。這期間公司做出的發展方向和決策非常重要。渤海人壽制定了一些有利于公司發展的發展政策,提出了“科技賦能、回歸保障”的發展戰略,不斷深化業務轉型:一是優化業務結構,大力發展期貨交割業務和擔保業務;二是平衡渠道發展,加強銀保渠道向期貨交易所的轉型,繼續推進個人保險渠道發展,為公司貢獻業務價值,高度重視互聯網等創新渠道的發展;第三,增強技術賦能,推動云計算、區塊鏈等最新保險技術在精準營銷、產品開發、客戶服務等業務領域的應用廣度和深度,提升公司業務創新能力和客戶服務能力,為客戶創造更多價值。
雖然凈利潤下滑、高層變更等不利因素擾著渤海人壽。但渤海人壽表示,在保險業務方面,將繼續深化戰略轉型,堅持回歸保障功能,通過調整結構、彌補不足、注重質量、拓展渠道等方式,推動業務模式創新和服務質量升級,提升公司效率。也就是說,渤海人壽將繼續沿著艱難的轉型之路前進,在保底保費方面挽回失去的市場份額和收益,但并不容易!